去年央视报道李克强考察内蒙古包头棚户区时,镜头中出现了一个“光腚娃”。前几天新华社报道说,住上了安居房的“光腚娃”家收到了总理除夕写的回信。“光腚娃”家与总理的故事,至此可谓完满。
“光腚娃”在央视露面后,“很萌很天真”引来一片叫好,人们夸国家领导真下基层,也夸媒体报道不失真。此后,媒体又报道过“光腚娃”过年穿上了新衣服,“光腚娃”家很快就要搬进新居。搬进新居后,“光腚娃”的爷爷写信向总理报告一年来的变化,总理回了信。新华社报道说对于高俊平来说是“梦幻般的一年”,应是不虚吧。
类似的梦幻故事,不止这一件,虽然没有“光腚娃”这么萌。在各级各地,都不乏遇见领导、生活大变的事情。领导与底层民众之间的佳话,可谓不胜枚举。不过,生活是需要一天天过的,梦幻般的遇见不是人人都有。
“光腚娃”的爷爷高俊平,住着一间20平方米的小平房,住了几十年,在那里结婚生子,在那里给儿子娶媳妇、看孙子,经历“买断工龄”、下岗生活的剧变。这个背景,大概可算是高俊平为何贫困的解释,但也足可发人深思。他曾经有过职业,后来生活剧变,失去了职业,曾经的铸造工人只能去餐馆打摘葱剥蒜的零工。他经历了全部的改革历程,分到的“红利”有几许?在高俊平那个棚户区,住着12.4万人,人均月收入不足500元。
高俊平陷入贫困,是他不够勤劳吗?大多不是,因为人们后来习见的情况是,既然下岗,就是不适应岗位的需要,换言之没有本事。因为没有本事,所以贫困不足为怪,甚至应该贫困,这样的道理,现在几乎已没有人怀疑。然而,倘若改革之初人们就知道改革不只要让“懒汉”不能安然,而且要让没有本事的人贫困,改革还能不能出发得了?
几十年间,这片棚户区没有改变,“烟熏火燎的煤炉、需要排队等待的旱厕、漏雨的房顶”。现在,那片棚户区改造已经启动。报道说,总理考察的当年底,将有1.15万户居民得到安置,到2015年那片棚户区改造完成。“梦幻模式”一旦启动,步子不可谓小。这使得关于棚户区的故事都变成了“忆苦思甜”。我宁可相信,改变不是因为邂逅总理而开启,而是因为时代已进步到那些贫民安居梦圆大势所趋地到来。毕竟,对普通人来说,可以期待的不是邂逅,而是时代的大势。
可资思考的不止于此。高俊平和他的邻居们得以安居,即使不是因为邂逅,而是因为改革的“红利”开始布施于他们的头上,那也只是困窘的一时得解。他们获得幸福,不是因为自己的努力,而是因为安居工程。而生活并不是时时在发生类似安居的故事。
高俊平们的致贫原因是什么,过去未能获得改革红利纯属个人原因,还是有社会保障的因素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