福庄的人忘不了“他们”。他们是神,是逝去的亲人。
他们每年回家一趟,从年三十傍晚呆到大年初二早晨。
回家一趟不容易,我们要为迎接“他们”忙活一整天。上午准备活动太繁忙。早起就赶紧收拾中堂,北墙上壁画撤下来,换上宗族年谱。家具也得搬到别处,换上摆供品的大圆桌。桌上摆上稍早去世的亲人照片或画像,擦干净的香炉、好酒、齐备的筷子都得摆上,再在洗干净的盘子里放上糖块、水果、瓜子和花生。一切准备停当,那些烧鸡、炸鱼、肉块、豆腐,以及点上红点的馒头、枣糕都要上锅温热后再摆上供桌,福庄可不许用冷饭招待“他们”。
下午依旧繁忙,要给“我们”和“他们”准备过年吃的5顿饺子。第一顿在除夕夜,伴着屋外连连烟花爆竹,屋内香火袅袅,“他们”和“我们”一起吃着新出锅的肉馅饺子,年年不厌。第二顿饭时间要求比较严格,一定要在农历新年凌晨零点奉上素馅饺子。第三四顿饭还是素馅的饺子,最后一顿是饺子加面。没办法,福庄的人喜欢饺子。
包完饺子就到傍晚了,福庄的男人们要去迎接“他们”了。那时天半黑不黑,半亮不亮,福庄的各个村头都摇晃起煤油灯、手电和烛芯小灯笼的晕黄,要么点点地跳跃,要么直愣愣地晃悠。各个宗族的男人们(上至老人,下至孩童)纷纷停下来烧纸,放炮,站起来往家走,嘴里念叨着“爷爷、奶奶、爸呀、娘呀或者儿啊,回家过年去啊”。
男人们回家来,“他们”上位到照片和宗族年谱上,整个 “家”终于聚齐。女人看见“他们”回来,赶紧上前供奉香火,下跪磕头、烧纸,敬安“爷爷奶奶,爸啊娘啊,儿啊,今年回来了吃好喝好啊,咱们全家都平平安安、健健康康啊”。黄纸烧得越旺,黑色的灰烬上扬得越高,在福庄,看到“他们”高兴,我们也高兴。每每看见灰烬上扬,我娘就会兴奋地念叨“你看你奶奶多高兴啊,她会保佑我们的”。
我奶奶2004年冬天去世,那一年的年三十“她”第一次被接回家。那晚,我爸吃得特别少,闷葫芦似的不言语;我不懂事,还在上高一 ,欢天喜地看烟花。9年之后,我和我爸都不再那样了。
福庄的俗话说“接神的饺子送神的面”,吃完饺子面,他们就要走了。女人们磕头、烧纸,男人们也磕头、烧纸,站起来结伴送“他们”去坟地。那时,福庄的上空又盘旋起这些话:“爷爷奶奶、爸呀娘啊、儿啊,跟着我走吧,咱明年回家过年啊……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