司徒兆敦:纪录片就要实事求是丨逝者

稿源:南方人物周刊 | 作者: 南方人物周刊特约撰稿 柳浪 日期: 2023-09-08

(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)

司徒兆敦(1938-2023)广东,导演、教师

1964年,司徒兆敦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,留校任教。1978年恢复高考后,他担任导演系78级本科班班主任,陈凯歌、田壮壮、李少红、胡玫、吴子牛、彭小莲等人均为该班的毕业生,他们成为“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”的代表人物。

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张献民回忆,司徒兆敦是改革开放后最早走出去的那批人,拜访了一些亲戚、华侨,在欧美游历,回国时带回了一些录影带。学生们、各地到北京进修的人、电视台的编导们,都会去司徒老师家里观看,或拷贝复制。比较受欢迎的作品有《北方的纳努克》《奥林匹亚》《雨》《桥》等,最受欢迎的是《意志的胜利》,在外地被复制到第六版。“这些新鲜的养分,构成了中国第五代和第六代电影的基础。”

任教期间,司徒兆敦先后开设电影剧作、视听语言、导演创作、影片分析、剪辑、广告、纪录片创作等多门专业课程。推动、开启了北电剪辑专业教育,致力于导演系纪录片专业的建设,承担了该专业的教学任务。他曾发表《视听语言》《影视导演基础》《世界电影趣闻》《中国纪录片创作前瞻》等著述,在业内广泛传阅。

司徒兆敦是中国电影界前辈司徒慧敏的长子。1938年冬,司徒兆敦在香港出生,他的童年几乎在战争中度过。新中国成立后,他才来到北京。他回忆:“记得我总是留级,因为是抗战逃难,每到一个新学校,语言不通,一切都要从头学起。”

1959年,他考取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。毕业后创作过故事片《公社的孩子》《竹》《青山夕照》等,电视剧作品《亲人》《枫叶丹丹》等。

由于父亲的关系,从影之初他就与荷兰纪录片大师尤里斯·伊文思相识。尤里斯·伊文思是纪录片的开拓者之一,对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。

1980年代中期以后,司徒兆敦的创作兴趣逐渐转至纪录片方向,身份也转变为纪录片推动者。他认为中国应有自己的“纪录片运动”,他曾说:“电影专业的教学应从纪录片开始,因为只有了解现实生活和了解人,才能上升到艺术的层次。”他的纪录片代表作包括《路》《环境艺术》《光辉的历程》《西部娃娃》等。年轻人称他为“中国纪录片之父”,尽管他本人一直否认这个称号。

司徒兆敦有句话广为流传:我可以原谅我说错话,因为我已经说了很多错话,但是,我不能原谅我说假话。他说:“什么是真事、真相、真理?这是我给学生必上的第一课,因为纪录片就要实事求是。”

2023年8月31日,司徒兆敦病逝于北京。

网友评论

用户名:
你的评论:

   
南方人物周刊 2023 第766期 总第766期
出版时间:2023年09月18日
 
©2004-2022 广东南方数媒工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
粤ICP备13019428号-3
地址: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大道中289号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人物周刊杂志社
联系:南方人物周刊新媒体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