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功男人背后是否都有一个贤良德淑的女人?我不知道。但我知道,一份敢言、不畏权贵、为公众所信任的报纸背后,会有一位同样有风骨的老板。
今天我想说说《华盛顿邮报》以及它背后老板的故事。
《华盛顿邮报》是美国最有声望的报纸之一,尤其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越战、民权运动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,社会动荡不安时,《华盛顿邮报》一直坚持做好本分,更在“五角大厦文件案”和“水门事件”中,不畏强权,坚持抽丝剥茧,将真相大白于天下,成为报业楷模。
所谓“五角大厦文件案”,是当时美国国防部组织了一群专家学者,秘密编写有关美国卷入越战的来龙去脉,以供未来当政者参考,以史为鉴。Daniel Ellsberg是其中一位参与者,在此过程中他发现,美国政府其实是因决策错误,才堕入越战泥沼,更甚的是,为掩饰这些失误,它向国民说了大量谎话。在尝试其它方法无效后,为了制止谎言,他把有关文件(后被美国人称为《五角大厦文件》),交给记者,期望这些文件曝光后,可以唤醒公众,继而向政府施压,及早结束越战。1971年6月,《纽约时报》和《华盛顿邮报》先后刊发了这些文件,尼克松政府顿时恐慌,遂向两报施压,要求它们停止转载,于是掀起一场有关新闻自由的报业风波。
《邮报》在这场风波中不畏强权,把真相和公众利益放在最优先,把自己的利害得失置后,除了依靠一支专业、有风骨的采编团队,背后还有一位同样有风骨的老板,那就是凯瑟琳·格雷厄姆(Katharine Graham),在关键时刻,她给了编采团队无保留的支持。
格雷厄姆在其自传《Personal History》(个人历史)中,对这段历史的内情有详细描述。最初得到文件时,编辑与记者都坚决主张刊载,律师团队则建议别趟浑水。时间一分一秒过去,双方相持不下。事关重大,可能要押上邮报的百年基业,她承认当时自己又害怕又紧张。最后,她还是决定尊重采编自主,硬着头皮,一槌定音:“向前,向前,向前,我们上,我们刊登。”
事情当然不会因文件刊发而告一段落,司法部要求《邮报》停止刊载该批文件,但和《纽约时报》一样,《邮报》严词拒绝。政府旋即起诉《邮报》,几乎涵盖其所有主管,但《邮报》还是没有退缩。
格雷厄姆所受的压力实在不足为外人道也。事实上,她是美国报业史上受到最粗暴恐吓的人之一。“水门事件”中,记者Carl Bernstein锲而不舍追查真相,有一次打电话给尼克松的司法部长John Mitchell求证,后者恼羞成怒,咆哮着恐吓:“你要把这些废话都登在报纸上?它们都被否认了。如果这些破烂登出来,凯瑟琳·格雷厄姆的奶头要扔进大搅肉机里搅掉!”
不过,这次《华盛顿邮报》仍未退缩,仍抽丝剥茧、锲而不舍地追查下去。结果,这宗政府窃听和妨碍司法公正的丑闻大白于天下,导致尼克松总统黯然下台。
格雷厄姆就是这样,不但威武不能屈,而且富贵不能淫。
约翰逊继任总统后,在就职典礼翌日回到德州家乡,临时请来格雷厄姆这位大报老板,为讨好她,亲自驾车带她看这看那,却未能改变《邮报》的反越战立场。白宫见她毫不买账,一怒之下,从此几乎断绝了与她的往来,但她毫不在乎。
肯尼迪总统的文胆Ted Sorensen曾开价一亿美元(在那个年代是天价)收购《华盛顿邮报》,格雷厄姆一口拒绝。
由此可见,不畏权势、锲而不舍追查真相的记者固然可敬,但如果背后没有一位同样有风骨、尊重采编自主的老板,前线员工再多努力,也是徒然。
格雷厄姆不是腰缠万贯的超级富豪,但是富贵浮华转生不带来死不带走,转眼她已逝世十多年,但大家仍记得她为美国报业所做的贡献,她仍是写入史册的报业楷模,试问这是可以用亿万家财买来的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