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记者眼】进城路

稿源:南方人物周刊 | 作者: 赵佳月 日期: 2018-01-03

早市刚起,车水马龙堵塞在那条通往观前街的马路上。黄色小电动车穿梭在乱了秩序的路口,一条小巷子,凌晨的烧烤摊被煎饼、豆腐脑摊取代,也跟着失去控制的交通起着哄

   温差3度以内,节奏一个半拍之差,距离半小时高铁路程,这是从姑苏城到魔都的空间转换。

  出门时,路边的修车师傅举着一本书在晨光里来回踱步,小女孩养的白公鸡还没抱到楼下冬青树边啄虫子,阳光扫进低矮黑瓦下的老人家中。

  早市刚起,车水马龙堵塞在那条通往观前街的马路上。黄色小电动车穿梭在乱了秩序的路口,一条小巷子,凌晨的烧烤摊被煎饼、豆腐脑摊取代,也跟着失去控制的交通起着哄。

  晨光投下中医博物馆高高的马头墙,挑着廊檐的那扇黑色木门从没开过,门上砖雕“蘧草园”。凋敝的爬山虎爬满了整面马头墙,人们在墙根下的木樨树上晾衣服、晒被子。大概是用木棍写的“民以食为天”几个大字镶嵌在红漆剥落的亭子里,摆着早餐桌的亭子里人头济济,一碗面是舒畅的开始。

  转个弯的东中市,所有冰冷的五金器具被摆放进沿路还健在的两层砖木结构屋子。他们最后决定不拆这些老房子,留着这条街,让它成为五金特色老街。

  街口都有身穿红马甲、戴着红袖套的“市民志愿者”在维持交通,他们依着红灯停、绿灯放行,对自行车和电动车发号施令。人民路与东中市交界的墙壁上,常常挂起相同的两幅标语,表达“作者”的不满。这一点“红袖套”管不了,也一直没人管过,标语总是在晴好的天气里挂出来,人们常常看一眼,也不驻足,像是早就习惯了一样路过。

  火车站是新建的苏式建筑,连隔河的城墙都是新建的,崭新的伍子胥塑像像是护城河边各座城门的门神。

  早晨8点的高铁里,都是穿梭沪宁的商务人士。小桌板上时常摆着电脑,他们在整理到沪后即将用上的会议提纲。也有从苏锡一带拖了服装货物去赶卖场的商贩。若不停中间站点,25分钟即能抵达上海市中心。

  不用上到地面,在地铁口刷身份证出站就进了繁忙的地铁一号线。最末几级楼梯上,总是坐着一群带小孩的妇女。来回多了才明白,那是地铁乞讨的据点。有几个常常与我同时上地铁的妇女,已经是老熟人。

  很挤的时候,她们通常到人民广场换条线再开始乞讨。她们的胸前挂着双肩包,拉链拉开就是一个音箱。地铁启动后,她们会开响音量,瞬间吸引车厢里的人注意。歌声都是“好人一生平安”之类。她们一手拉着五六岁的孩子,一手拿着麦克风, 随着清脆的硬币丢入孩子手中的铁罐子,麦克风里就传来一声楚楚可怜的“谢谢”。

  车厢里大多数女人都对此硬心肠些,又或者众目睽睽下的男人更怕丢脸,他们禁不住妇女孩子的一拜三叩首,赶紧掏钱。

  最纠结的是一对父子,他们远远听到音乐声,孩子问父亲:要不要给?正准备掏出自己口袋里的零钱。父亲有点为难,大概也知道是职业乞丐,但又无法跟孩子解释。

犹豫之间,音乐声近了。父亲看着孩子捏着硬币,笑笑说:“给吧。”然后一声清脆的硬币丢进罐子的声音,跟着一句孱弱的“谢谢”。我想,那位父亲要说的,大概是小时候常听父母说的那句话:“等你长大就懂了。”


网友评论

用户名:
你的评论:

   
南方人物周刊 2022 第27期 总第725期
出版时间:2022年09月12日
 
©2004-2022 广东南方数媒工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
粤ICP备13019428号-3
地址: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大道中289号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人物周刊杂志社
联系:南方人物周刊新媒体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