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面孔】炮制总理遗言

稿源:南方人物周刊 | 作者: 徐丽宪 日期: 2018-01-03

1976年,周恩来去世。这一年,李君旭23岁,是杭州汽轮机厂的一名普通工人,外号蛐蛐儿

   2月9日,因炮制周总理遗言而广为人知的李君旭去世,享年61岁,没留下一句遗言。

  1976年,周恩来去世。这一年,李君旭23岁,是杭州汽轮机厂的一名普通工人,外号蛐蛐儿。

  李君旭的父母均是从剑桥大学毕业归来的高级知识分子,父亲是浙江省第一医院院长,母亲是浙江医科大学教授。“文革”中,李家虽然受到冲击,但各方面的待遇没有被剥夺。李君旭自小是同龄人中公认的才子。

  周恩来的去世,改变了这位离京城千里之遥的热血青年的命运。当时国内政局紧张,邓小平在周恩来的追悼会上念完悼词之后,基本处于“冷藏”状态。此前,周总理病重期间,邓小平临危受命,主持国务院工作。“四人帮”一步一步计划着夺权,“反击右倾翻案风”越刮越烈,矛头直指邓小平。

  关心时局的李君旭经常和几个朋友一起,讨论中国政局的变化。一天,在李君旭家中,他和袁中伟以及另外两名伙伴聚会,谈起了新闻报道中周总理要求“把骨灰撒海里”的遗嘱。

  “总理遗嘱就一句话吗?肯定有别的指示被封锁了。”李君旭认为,周总理应该留下更多的遗言。

  另外3名伙伴也觉得有道理。他们都知道总理没有子女,如果留下遗言的话,肯定是对国家、对人民。他会留下什么话?大家先是猜测,然后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。

  李君旭决定替总理炮制一份遗言。他后来回忆说,聚会散后,他研究了胡志明的悼词,研究了任弼时的悼词,看了很多这类东西,看了周总理讲话的大量文稿,琢磨周的文风和语气,因此遗言的口吻像极了周总理。

  当同伴们再次在李君旭家聚会时,在昏黄的灯光下,李君旭拿出两张薄薄的纸,上面是手写的“总理遗言”。李君旭告诉小伙伴,这是他从别处抄来的。遗言里的一项是肯定了邓小平接替周总理工作一年来取得的成绩。

  几个热血青年没有核实这份遗言的真实性,全都埋头转抄起来。“抄录了‘总理遗言’的几个人,无一例外都将它拿给周围的亲人朋友同学看,而每一个看的人,也都无一例外地埋头就抄,每一个抄录的人又都以最快速度再传给周围的人,一传十,十传百,百传千,千传万……就这样,一份出自杭州汽轮机厂23岁小工人之手的‘总理遗言’,在很短的时间内像滚雪球一样迅速传遍几乎整个中国。”

  直到两个月后,中央才发出通知:“总理遗言”是伪造的,是一份蓄谋的“反革命谣言”,要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彻底追查。1976年5月5日,警察带走了正在上班的李君旭。不久,他被定性为反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“现行反革命”,判了死刑。

  死刑还没来得及执行,“四人帮”倒台了。中央认为李君旭炮制的“总理遗言”是一篇勇敢表达全国人民心声、反对“四人帮”的战斗檄文。一时间,他成了全国的青年领袖、人们心目中的偶像,一度列入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后备人选。1989年,他因颅内出血,导致记忆力衰退,此后长年患病,直至去世。

  如果李君旭留有遗言,他会如何评价他经历的这一段历史?



网友评论

用户名:
你的评论:

   
南方人物周刊 2022 第27期 总第725期
出版时间:2022年09月12日
 
©2004-2022 广东南方数媒工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
粤ICP备13019428号-3
地址: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大道中289号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人物周刊杂志社
联系:南方人物周刊新媒体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