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地图
设为主页
首页
导读
封面人物
报道
非虚构
图片故事
专栏
后窗
世界观
历史
社会
商业
文化
明星
国际
客户端
导航 首页->后窗
活着的潟湖
治水的同时 保有敬畏之心,才是这座建立在水上的城市的生存 之道。这也是为什么过去的威尼斯会有一位专门的 水务行政官,因为只有保住“活着的潟湖(Laguna Viva)”,人才得以与自然...
发表于:2022年01月21日 作者:鱼尔布开克
理查德·罗杰斯:城市生活的拥护者
罗杰斯一生致力于使城市成为文明的地方,而不仅仅是建筑的集合。
发表于:2022年01月18日 作者:卢琳绵
人人都正确,人人皆聒噪
社交网络年代改变了人类什么?或许,在诸多行业以流量为生、搏命吸引关注的当下,情绪本身就是意义,就是生产力。而在微博上、朋友圈中,或在抖音快手的短视频里,人人都是绝望写手。
发表于:2022年01月18日 作者:欧阳诗蕾
让-马克·瓦雷:拍摄女人、伤痕和破碎的生活
2018年接受《纽约时报》采访时,让-马克·瓦雷说,他的工作是试图揭示人性的缺陷和不完美。他很少受访,很少讲自己的故事。他被公认为魁北克天才导演。
发表于:2022年01月18日 作者:dll
吴新智 :随时都要准备否定自己
吴先生常说,做古人类研究要习惯争议。他经常提醒我们,现有的各种学说都只是假说,不是真理,更不是历史的真实。我们所做的工作只是在日趋接近真相,至于什么时候能抵达,谁也不知道。
发表于:2022年01月09日 作者:卢琳绵
《斯宾塞》 成败参半的还魂尝试
拉雷恩呈现戴安娜处境的方法,是一种寓言式的写作。他在片中借戴安娜之口明确指出:“在肯辛顿宫,只有一种时态……这里没有未来,而过去和现在是同一回事。”
发表于:2022年01月09日 作者:吴泽源
悲伤比欢喜容易得多
“一些研究文学的同侪说,悲观的视角才是生活的谜底。我认为这只是自我放纵的胡言乱语。悲伤比欢喜容易得多。我认识一些秉持悲剧性生活观的人,那是一种逃避的生活方式。”
发表于:2022年01月01日 作者:卢琳绵
金钱与权力的瘾君子
《成瘾剂量》写尽了瘾,对于金钱的瘾,对于权力的瘾,它也写制度性的溃败与自我修复,还写对信仰的犹疑和对信仰的坚信,写人性的至暗,也写人性的高光,写不择手段,也写良心发现。
发表于:2022年01月01日 作者:杨时旸
概念音乐剧鼻祖桑德海姆 一个孤独的开拓者
用“概念”取代“传统剧本”,今天看来可能并不新奇,但在上世纪60年代,当音乐剧常被视为一种“合家欢”的放松方式时,桑德海姆的这一创举,拓宽了这种艺术形式的边界。
发表于:2021年12月26日 作者:卢琳绵
《最后的决斗》,或逆流而上
《最后的决斗》以一种逆流而上的方式顺流而下,将一个中世纪争端变成了自古以来的性别压迫演绎。两位男主人公分别映射出中世纪骑士精神的两面——忠勇的武夫和风流的情人。
发表于:2021年12月26日 作者:谭香山
|<
<<
1
2
3
4
5
6
7
8
9
10
>>
>|
南方人物周刊 2022 第17期 总第715期
出版时间:2022年06月13日
©2004-2022 广东南方数媒工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
粤ICP备13019428号-3
地址: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大道中289号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人物周刊杂志社
联系:南方人物周刊新媒体部